金秋十月,黃海之濱捷報頻傳。近日,一列滿載悅達起亞汽車的集裝箱班列從鹽城北站緩緩駛出,向著哈薩克斯坦一路西行,標志著鹽城中歐(亞)接續班列累計運輸量正式突破10000標箱大關。作為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十周年后的生動實踐,這條穿梭于歐亞大陸的“鋼鐵駝隊”,不僅見證了鹽城從“沿海末梢”到“開放前沿”的華麗蝶變,更為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和“雙循環”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。
從零到萬:“鹽城速度”書寫絲路新答卷
短短兩年多時間,鹽城中歐(亞)接續班列以跨越式發展勾勒出開放型經濟的“上揚曲線”。2023年6月,班列首趟開行,運營首年發運量即突破2000標箱,為業務發展筑牢根基;2024年,發運量翻倍增長至4000余標箱,助企降本超千萬元;2025年10月中旬,班列發運箱量再破4000標箱,總運量順利突破萬箱,累計運輸貨值近3億美元。
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,是“全流程定制化”服務理念的深度落地。為打通物流通道“梗阻”,班列分公司主動對接徐州、連云港等省內中歐班列始發站,建立起暢通高效的鐵路運輸網絡;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,組建專項工作專班,從貨源組織、裝載方案優化到報關清關銜接,提供“一對一”解決方案。以鹽城本土企業悅達起亞為例,為解決汽車出口中亞的物流難題,班列分公司聯合鐵路部門反復調試,自2024年4月首列汽車整列發運以來,已累計助力企業出口小汽車約5000輛,貨值達1億美元,為地方制造業“出海”開辟了便捷高效的物流新通道。
雙向賦能:貨箱迭代彰顯開放智慧
如果說出口業務是鹽城制造“走出去”的底氣,那么回程貨種的動態調整,則彰顯了對接市場需求的“鹽城智慧”。
班列運營初期,回程貨物以哈薩克斯坦稀有金屬礦為主,隨著國際市場形勢變化,班列分公司敏銳捕捉國內產業需求,迅速打通大麥、飼料小麥粉等農產品回程通道。如今,通過班列進口的小麥粉已成為鹽城本地飼料企業的“剛需品”——相較于傳統海運模式,班列運輸成本降低15%,從哈薩克斯坦田間到鹽城工廠的全程周期壓縮至一個月內,高效性與經濟性雙重優勢凸顯。
這種“出口有精品、回程有剛需”的雙向運輸格局,不僅避免了班列“空駛浪費”,更精準填補了“陸運高成本”與“海運長時效”之間的市場空白。截至目前,通過班列進口的小麥粉已突破3萬噸,這條連接中亞與鹽城的“糧食走廊”,正持續重塑華東地區糧食供應鏈格局,為地方產業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撐。
樞紐聯動:多式聯運織密開放網絡
萬箱突破的背后,是“公鐵河海”多式聯運體系的硬核支撐。依托鹽城港亭湖港區這一區域物流樞紐核心節點,班列構建起“鐵路+港口”無縫銜接模式:集裝箱從鹽城北站運抵后,經由專業汽車短駁至亭湖港區堆場,港區提供24小時提落箱、一站式拆箱、高標準堆存管理等服務,讓貨物快速對接國內市場。這種全鏈條服務模式,不僅激活了鹽城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的獨特優勢,更讓鹽城成為連接歐亞大陸與長三角、珠三角市場的重要“中轉站”。
如今,鹽城港已形成63條國內國際航線,與中歐(亞)接續班列聯動,構建起“陸上絲路”與“海上絲路”雙向奔赴的開放格局。從稀有金屬礦到汽車整車,從大麥到小麥粉,貨箱里的“品類升級”,折射出鹽城港在國際局勢波動中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擔當,更讓“鋼鐵駝隊”成為推動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。
站在共建“一帶一路”下一個金色十年的起點,鹽城中歐(亞)接續班列的萬箱突破,既是里程碑,更是新起點。未來,鹽城港集團將繼續錨定“綠色、生態、智慧、平安、美麗”五新示范港建設目標,進一步優化班列發運流程、拓展線路覆蓋范圍、提升客戶服務效能,讓這條“鋼鐵駝隊”跑得更穩、更遠。